渝农商理财:助力城乡共富 探索“财富管理+乡村振兴”新样板

2023年03月18日 13:25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近年来,作为重庆市资产规模最大、资金实力最强、服务网络最广的本土金融机构,重庆农商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将“服务乡村振兴”纳入全行发展战略,从服务机构、金融产品、融资模式等方面不断发力,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注入广袤的巴渝大地。

作为重庆农商行的全资子公司以及全国农商系统、西部地区惟一一家理财公司,渝农商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渝农商理财”)在母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定位和业务特色,深入挖掘农村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在打造普惠金融、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展开一系列探索,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财富管理+乡村振兴”新模式,不但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也为理财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来自农商行系统的“乡村智慧”。

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筑牢个人财富管理“基础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渝农商理财成立之前,重庆农商行就结合农村地区特点,将80%的网点、员工及自助机具布设于农村地区,将80%的金融产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农村地区,竭力为农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个人存款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重庆市金融机构第一,涉农贷款市场份额位居重庆首位,为发展乡村客户财富管理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县域居民家庭财富逐渐积累、财富管理需求日渐旺盛的趋势,渝农商理财成立后,从总行的改革发展成效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充分运用其牌照优势,积极打造“三创”中心,即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中心、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创造中心、以稳健经营为特点的创富中心,专注提升个人客户财富服务能力。

秉持普惠理念,该公司持续加大公募理财发行力度,不断推动渠道下沉,实现了销售渠道从城市到乡村基层的全覆盖,在立足重庆的同时,也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广西、江苏、云南等多个省市。

截至目前,渝农商理财服务客户逾300万户,其中个人客户占比超过99%,县域客户占比近70%;公募理财规模占比接近99%,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4个百分点,固定管理费率大幅低于私募理财产品管理费率,理财普惠理念持续彰显。

创设特色产品体系  打造助力乡村振兴 “新名片”

大资管背景下,如何打破传统产品运营管理模式,以多元化和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又该如何担起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的重任,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导入乡村经济发展领域?对于渝农商理财而言,这是身为专业资管机构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是作为全国首家农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必答题。

创新和变革是惟一选择,敬畏风险但不畏惧风险。面对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基本市情,渝农商理财扎根重庆,依托母行渠道优势,积极转变产品运营思路,选择在精耕细作传统固收产品的基础上,全力支持乡村振兴。

2021年,渝农商理财以普惠金融为产品设计思路,率先打造出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乡村振兴”和“惠农”主题系列理财产品。

“乡村振兴”系列理财产品力争通过稳定的资产配置,为客户创造相对优异的收益率,其底层资产不仅会配置债券类资产,还会精选借款、存款等低波段资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产品的估值。从历史发行情况来看,“乡村振兴”系列理财产品呈现出较好收益且估值持续稳定的特点。

“惠农”主题系列理财产品每年在春耕秋收时节返还理财份额和收益,助力农村居民购买种子化肥、租用机具等,为广大农村客户量身打造出“理财投资于农闲,收益助力于农忙”的贴心理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渝农商理财所创设的“财富管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不但为农村投资者提供了财富最优化配置,也将支农惠农、服务县域经济落到实处。截至目前,该公司“乡村振兴”和“惠农”主题系列产品已累计发行超70亿元,存续规模近50亿元。

据了解,在 “惠农”“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主题理财产品基础上,渝农商理财还在进一步贴近客户需求,加快公司产品创新步伐,重点研发FOF产品、ESG产品、养老型等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打造多层次金字塔型的产品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更多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理财支农样板经验,扩大乡村振兴服务半径。”渝农商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国内一流资管机构”的战略目标下,公司将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责主业,紧密贴合乡村客户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在做好风险把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财富管理能力,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贡献更多的金融力量。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