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瑞技术: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实现双增,业务领域扩张赋能未来发展

2022年09月05日 10:16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叙

近日,强瑞技术(301128.SZ)披露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6.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1.44万元,同比增长7.26%。报告期间,在疫情及下游终端电子产品需求疲软的冲击下,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实现双增。市场人士分析表示,经过多年领域深耕,目前公司已与下游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未来随着新业务及新领域的不断延伸与开展,公司的长期发展或将值得关注。

主业实现逆势增长

新领域业务扩张带来成长新动能

强瑞技术主要从事工装和检测治具及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生产的检测治具及设备主要用于产品电性能、光学性能、气密性、射频及音频等方面的检测;生产的工装治具及设备主要用于产品零部件模组和整机的组装、拆卸和加工等工序。产品可应用于移动终端电子领域和工业电子生产领域。目前,公司已与华为、立讯精密、荣耀、富士康、智信仪器、捷普绿点、维沃(vivo)、亚士德、比亚迪等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在下游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

从业务经营端来看,上半年强瑞技术的治具、设备和零部件及其他三类产品分别实现营收12715.87万元、4139.41万元和3800.06万元,其中治具和零部件及其他的营收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7.41%和37.17%,成为了公司规模及盈利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业务规模的提升使公司在上半年下游手机总体出货量下滑的不利影响下,完成了逆势增长。

经营增长的背后是公司原有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客户新需求及业务新领域扩张的共同推动。

据公告显示,在原有业务维护方面,为适应客户需求和下游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上半年强瑞技术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持续优化其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了“定制化、小批量、快速响应”的经营和服务模式,为其深度绑定了核心客户。而这也使得在当前行业发展不利的形势下,公司在各重要客户获取的订单份额保持了相对稳定。

另外,在客户需求延展方面和新领域开拓方面,上半年为了应对客户的新需求,公司根据自身业务优势,相继投入到针对芯片、车机、新能源汽车控制器等领域的工装及检测用治具、设备等的研发,并在手机及车载芯片socket、保压注液烘干三合一液冷测试设备、车载快速密封连接器及各类气密性设备方面成功完成研发设计及打样,实现了部分业务订单。与此同时,公司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计划通过在烘烤、补锂等新能源设备方面的研发设计与制造,逐步挺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机构研究指出,经过长期合作,当前强瑞技术已与华为、苹果等终端客户或终端客户核心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行业内已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与口碑。预计未来依托华为等终端客户的新发展需求,公司也在逐步进入到芯片、车机、新能源等新业务领域中,而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将有望为企业未来的成长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技术研发强化竞争实力

5G需求打开企业未来空间

除了经营领域的发展与扩容,公司在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亦在不断推进。

据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强瑞技术的研发费用达到2238.4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04%。目前,公司已拥有180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102项软件著作权证,5项外观专利及4项注册商标。

从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成果来看,在曲面屏产品方面,公司目前已设计出高精度仿形压头,同时对压力控制技术进行了大幅改进,以实现对屏幕曲面部分的整体压合,同时其研发的多轴联动控制技术实现了曲面屏的高精度贴膜效果;在BTB接口压合方面,公司开发出搭载多轴联动控制技术的压合平台,能同时对智能手机主板上的6个BTB接口完成压合,且压合力度精准可调节;而在气密性检测方面,公司通过积极创新自主研发出气密性测漏仪,已能够精确测量智能手机整机及相关部位的气密性特征,检测范围为-100kpa至1000kpa,检测精度已达到达1pa。而在各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下,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得到了持续强化。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受疫情及经济环境影响,上半年国内手机出货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1.7%,这也对相关产业的产品出货量带来一定阻力。但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大量5G应用场景的覆盖、运营商5G套餐资费的调整以及折叠屏等新技术细分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未来移动终端消费电子将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空间。而随着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的5G及新技术更新换代以及产品前段制造工序所使用治具产品精密度的不断提升,预计强瑞技术在技术端的优势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显现,并助力公司进一步向国际工装和检测治具行业领先企业迈进。

责任编辑:hanyu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