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IPO | 华洋赛车营收受海外补贴左右,过度扩产或埋产能过剩隐患

2022年06月16日 17:29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边疆

证券市场周刊丨边疆

华洋赛车前两年营收的高增长受美国疫情补贴影响明显,在疫情补贴结束后,营收下滑明显。此外,盲目扩产也为公司未来的产能消化埋下隐患。

近两年疫情期间,国内有大量企业因停工、供应链等问题导致收入出现下滑甚至经营困难,但销售以欧美市场为主的浙江华洋赛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洋赛车”),却因疫情期间美国政府大量“撒钱”出现了业绩逆势激增情况。

或因前两年营收的高增长,膨胀了华洋赛车的“野心”,其拟希望在北交所上市融资来大幅扩充自己的越野摩托车产能(约为2020年全球销量的一半),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去年9月美国疫情补贴结束,华洋赛车的销售状况已经急转直下了,不仅去年四季度营收出现下滑,且今年一季度的营收同样出现了下滑。

美国“撒钱”补贴终结

华洋赛车营收下滑明显

招股书披露,华洋赛车主营非道路越野车的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两轮越野摩托车和全地形车两大类,产品以休闲娱乐为主,主要适用人群多为16岁以下的国外儿童和青少年,销售市场也以欧美国家为主。

2019年至2021年(报告期),华洋赛车收入连创新高,由期初的1.92亿元猛增至期末的7.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2.62%。华洋赛车主要采用经销模式,公司在每个国家或区域主要选择一个经销商,由其负责区域市场的渠道建设、市场推广、品牌建设、门店管理工作。

PACIFIC RIM INT’L WEST INC.(下称“PACIFIC RIM”)是华洋赛车授权的美国市场独家经销商,独家销售公司的KAYO品牌产品,2020年和2021年间,公司对PACIFIC RIM的销售额从报告期初的几百万万猛增至期末的近3亿元。

虽然华洋赛车明确要求独家经销商不得同时销售或经营市场同类产品,但《证券市场周刊》在与华洋赛车从事相似业务的且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另一家某车业IPO招股书中发现,PACIFIC RIM曾在2020年和2021年间向该公司采购并销售过全地形车和摩托车,此举或有违独家经销协议。

此外,华洋赛车还有另一家经销商STOMP DISTRIBUTION LTD,据贸易数据服务商“外贸邦”显示,这家公司是美国采购商,华洋赛车既然与PACIFIC RIM签署了独家经销协议,又将产品销售给其他美国采购商,此举同样可能有失商业信用。

经销商方面虽有疑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经销商们为华洋赛车开拓北美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华洋赛车的业绩高增长起始于2020年第二季度,本应是销售淡季的二季度,销售收入反而同比增长了62.46%。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新冠疫情刚刚全球性暴发。通常情况下,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居民会出现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情况,进而也会导致消费欲望不足,可疫情期间,华洋赛车在美国的销售额却逆向激增了,这一异常显然是与美国政府在疫情期间疯狂“撒钱”密不可分的。

2020年3月25日,美国正式通过了一份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CARES Act),堪称美国历史上最大救市计划。该计划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直接向民众派发现金。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规定,第一轮在2020年3~4月,对于符合条件的家庭和个人,每成人补助1200美元,每个17岁以下儿童补助500美元,孩子越多的低收入家庭获得的补贴越多;第二轮在2020年12月,增加补贴每个成人儿童均600美元;第三轮在2021年3月,每个成人儿童均补贴1400美元。同时加强失业救济福利,将失业救济金每周增加600美元,此后每周失业救济金将达到1200美元,持续4个月。2021年3月,拜登政府在白宫又签署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为每周失业救济金增加300美元额外福利,扩大失业救济范围并将适用时间延长至9月6日。

领到补贴和高额失业补助的美国人,催生了一股消费浪潮。2020年,美国线上消费总额为8611.2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创近20年来最高纪录,尤其美国年轻人对消费的需求在被压抑后处于井喷状态。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华洋赛车的收入出现了连续增长,2020年和2021年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66.13%和123.33%。

然而问题在于,补助不是永无止境的,2021年9月6日,美国联邦两项关键的疫情失业补助政策宣告终止了,也就在美国疫情失业补助停止下,华洋赛车的2021年第四季度销售状况就受到明显影响,销售金额同比下滑了47.28%。要知道,欧美国家在第四季度可有感恩节、圣诞节等重大节日消费习惯的,可华洋赛车2021年第四季度销售却明显滑坡,说明疫情消费补贴终止对华洋赛车产品的销售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2022年第一季度,华洋赛车营业收入再次季度性下滑,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5%,净利润下降27.65%。虽然在招股书中,公司将下降原因归集到经销商前期备货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之上,但目前美国市场消费需求不足恐怕才是公司营收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2022年第二季度,虽然这一季度的销售情况尚未可知,但考虑到公司销售的两大主要市场(美国和俄罗斯)都存在一定不利风险,即美国取消疫情补贴,深陷通胀;俄乌战争的延续,让俄罗斯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下,华洋赛车2022年第二季度的营收恐难言乐观。

融资扩产埋下产能过剩隐患

或是在前两年销售的高增长,让华洋赛车对自己产品的未来销售预期极为乐观,在此次IPO募投项目中,公司就拟增加40万辆越野摩托车产能。此外,公司还在建设“年产10万辆非公路用运动休闲车技改项目”。在募投项目和在建项目建成达产后,届时公司非道路运动休闲车的产能将扩充至70万辆,是现有产能的3.5倍。

从招股书披露的产能来看,华洋赛车的产能利用率还是很高的,2021年度产能利用率为94.17%,从数据上看有扩充产能的客观需求,但是华洋赛车忽视了在建项目的10万辆预计新增产能。据华洋赛车2021年4月26日发布的公告,公司原本计划在2021年12月30日完成“年产10万辆非公路用运动休闲车技改项目”的竣工验收,但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2年5月17日),该项目仍未完成竣工验收。

公司此前曾两次建设扩充10万辆产能的项目,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建成竣工,可奇怪的是,此次项目却超期几个月却未能完工?要知道,华洋赛车在建项目如果能按时竣工投产,则其2021年产能应该是30万辆非道路运动休闲车,其产能利用率将降至62.77%,即意味着公司的产能消化空间其实还有很大。

据招股书,华洋赛车此次拟募资新增40万辆越野摩托车产能,而从华洋赛车已建成项目的环评文件看,公司现有20万辆产能中有14万辆属于非道路越野摩托车,6万辆属于全地形车;在建10万辆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未知,如以相同比例计算则为7万辆非道路越野摩托车,3万辆全地形车。这意味着,此次募投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公司的非道路越野摩托车产能将达到61万辆,全地形车产能9万辆。

需要注意的是,非道路越野摩托车的全球市场并不大,2020年全球非道路两轮摩托车销量仅有140万辆,占全球摩托车市场的2.9%。根据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库推测,2021年全球非道路两轮摩托车销量将降至126.44万辆。

此外,2021年公司两轮摩托产品销量占全球非道路两轮摩托车市场的比例仅为8.49%,与本田、雅马哈等全球主流品牌亦有差距,产能扩充后,与主流品牌展开正面竞争。而与此同时,在越野摩托车爱好者普遍对大排量摩托车更具兴趣,且大排量摩托车占整个非道路越野摩托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且潜力充足下,两轮越野摩托车主要以50~300CC中小排量,且以海外市场为主的华洋赛车,在与国外品牌竞争中显然存在一定的产品结构劣势。

在诸多风险问题之下,华洋赛车选择通过融资大量扩产,如此做法显然为以后的产能如何消化埋下一定隐患,对此风险,投资人需要警惕。

三年利润基本全部来自税收优惠

华洋赛车未来的巨大扩产计划能否顺利推进暂且不谈,在近两年营收高增长的背后,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是存在较大隐患的,利润掺水情况明显,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的支持粉饰了公司业绩表现,若扣除上述两项收入影响,则公司实际获得的利润仅有现有利润的零头。

报告期内,华洋赛车为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度至2021年度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华洋赛车实行外贸企业出口“免、退”政策,出口产品适用的增值税退税率为13%。2019至2021年,华洋赛车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金额分别为96.68万元、248.78万元和793.49万元,收到的出口退税返还分别为1926.62万元、2842.45万元和7457.02万元。同期,公司计入收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为203.96万元、198.19万元和291.05万元。

报告期各期,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合计金额分别为2227.26万元、3289.42万元、8541.56万元,占各年度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53.51%、105.21%、83.92%,占三年利润总额的比例高达95.28%。如此情况说明,公司利润几乎完全依赖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的“输血”。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税务问题而被问询甚至上市“折戟”的公司并不在少数,其中,拟上市公司是否对税收优惠构成依赖,往往能对其持续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因此税收优惠依赖现象已经成为监管层核查的重中之重。《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拟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需要对税收优惠不存在严重依赖,可对于华洋赛车而言,其经营却非常依赖税收优惠,很显然,这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已刊发于6月11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