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喆:保守主义投资思维

2021年03月08日 08:54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本文摘自《估值的标尺》,作者:马喆

马喆:北京中海富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职业投资人,《证券市场周刊》2018年度作者。

曾担任国企管理层,经营企业多年,2010年关掉公司,毅然从一个生意人变身为个人职业投资人。期间曾投资万科、茅台、五粮液、腾讯等股票,获得10多倍的投资收益。

善于用生意的股权本质理解投资,用《估值的标尺》度量股票内在价值,耐心应对市场波动,克服人性挑战,拥有完整的投资体系。信奉价值投资,是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虔诚信徒。



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寻找确定性

我曾在微信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和某些高市盈率投资者的区别就在,我认为:“市场情绪是无法预测的,我又是一个愚钝的人,也没有能力去预测。所以我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抵御股价的诱惑。”而他们却认为:“只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灵气,市场情绪可以预测并利用。干嘛要拒绝诱惑呢?既然有足够的能力,就让我们去拥抱泡沫吧!”

抵制市场的诱惑是非常困难的。股票市场像永远充满电的钟摆,指针左右摆动,不会停止在泡沫的某个阶段。在估值1200亿元买进乐视网股票的投机者们,可能会享受一下估值冲上1500亿元的瞬间愉悦。但没有几个人会在那个位置兑现收益,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在跌回1200亿元的时候卖出股票。人们就是这么自以为是,就是这么愚蠢。股票市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跑得比沃伦·巴菲特更快的投机者,他们像索罗斯一样有着敏锐的嗅觉,他们是市场的精灵。但在过去的50多年中,没有一个投机者在股票市场赚的钱比沃伦·巴菲特更多,没有一个人能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成就,这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冥冥之中一定存在着公平。那些投机者赚取暴利的同时,也不自觉地拥抱了风险。他们与不确定性为伍,将自己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寄托于幸运的眷顾。这是跟我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我是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信徒,追逐的是对优质商业模式确定性的投资。我不会去博弈不确定性。这源于我内心的保守主义投资思想,更源于我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我宁可拥有一家一年只赚12%的麦当劳加盟店,也不愿意去买入“一年内可能上涨100%也可能下跌50%”的股票。我已经活了50岁,尝过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我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我怎么能让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置于风险之中呢?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永久的幸运儿,更不会愚蠢地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我知道:“每一个麻烦都是自己找来的,每一个危险都源于内心的贪婪。”有些人因为幸运赚了大钱,但最后还会因为相信幸运输掉整个人生。

不做的重要性

商业进取心驱使着商业前进,也驱使着商人赔钱。我在早年做手机生意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个月能卖8000部手机,千万别卖10000部。”谁不想把业务量做得更大一些呢?但因为追逐多卖的2000部手机,就必须引进新的手机供应商,向厂家反复表达自己商业进取心的好处就是让库房堆满了更多难卖的手机。为了快速回款,为了应对存货贬值压力,又不得不对很多机型降价促销,不得不放出更多的应收款,整个销售团队完全是疲于奔命。最后的财务结果也不好,可能真卖了10000部手机,却没赚到卖8000部的利润。

金融行业是远比手机行业更复杂的高杠杆行业。金融公司的进取心往往是致命的。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寿险业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卖出了大量利率高达6.25%的储蓄保单和年金。长期国债的持续走低,加上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崩溃,让日本寿险业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大量日本寿险公司因此倒闭。21世纪,贪婪的华尔街因为向没有能力买房的穷人兜售房屋抵押贷款,更是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

沃伦·巴菲特早早就懂得“不做什么”对于一家金融公司的重要性。2000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开始陆续买进一家发生了财务问题的金融公司FINOVA的债权。为了保证FINOVA公司有能力顺利支付债务,伯克希尔·哈撒韦希望FINOVA投资项目得到华尔街贷款财团的支持。富国银行因为FINOVA投资项目的收益仅比成本高出0.2%而拒绝了这笔生意。要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可是富国银行最大的股东啊。但沃伦·巴菲特非常满意富国银行做出的决定,他这样说:“观察一位银行家并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和没做什么。富国银行懂得不做什么,证明了它的足够优秀。”优秀的金融公司绝对不是把业务做得更大的,而是把风险控制得更好的那一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01年撤换了旗下通用再保险的CEO,沃伦·巴菲特按照保守主义经营思维这样警示通用再保险的经理人们:

通用再保险过于热衷追求或保有客户,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要小心谨慎地承接业务,但还是很难让有才干又肯努力的杰出经理人克制压倒竞争对手的欲望,但如果胜利的定义是争取市场占有率而非获利的话,那么麻烦就随时准备上门,勇敢地说“不”字,这是任何保险从业人员字典里应该必备的一个字。

对于股票投资而言,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为重要。所有的麻烦都是自己找来的,所有的亏损都源于无知和贪婪。我们像查理·芒格一样反过来想一想,怎么才能让自己在股票市场亏损得血本无归呢?或许有几个办法:

1. 买进100倍市盈率的股票。

2. 买进有问题的股票。

3. 买进自己不懂的股票。

4. 像赌徒一样频繁交易股票。

5. 在牛市高位买股票。

6. 在熊市底部卖股票。

当然,没有一个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目的是让自己赔得血本无归。既然知道怎么能让自己投资失败,投资者一定记住,千万不要那样做。

不懂的不做

投资者应该明白,要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而不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在股票市场迎难而上绝对不是赚钱的好主意。即使我们读了十年报表,不懂的行业和公司依然比懂的多得多。投资者应该承认自己是弱者,承认市场情绪难以预测。投资者应该把钱投到了解和熟悉的行业和公司。“不懂的不做”是一种大智慧。

沃伦·巴菲特在1968年就认识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鲍勃·诺伊斯。他喜欢诺伊斯,甚至钦佩诺伊斯,但从来没买进过英特尔的股票。1991年7月4日,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在华盛顿州的双桥岛第一次见面后成为忘年交。在巴菲特眼里,盖茨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更是自己第三个儿子,但他还是没有听从比尔·盖茨的建议——“买进微软公司的股票”。沃伦·巴菲特错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投资机会,他从来没有为此后悔过。巴菲特承认自己看不懂英特尔和微软公司未来十年的商业前景,他不愿意去冒险。控制风险永远比赚取利润更重要。沃伦·巴菲特从不试图去跨越七英尺的栏杆,而是选择一英尺的必赢机会。他知道,冒险买入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或许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放弃原则的后果就是不能约束风险。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