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物联:销量行业靠前 NB-IoT建设助推燃气物联网时代

2020年07月04日 09:19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宁蒲

从上门抄表到远程控制,从机械表到智能表,从数据单向传输到双向通信,燃气表在我国走过近70年历程,其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程度的提升,助推并见证了居民生活水平的跃迁。随着 NB-IoT、LoRa通信技术的成熟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燃气表正在加速迈入物联网时代。未来,抄表员、燃气缴费单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计量、远程预付费、双向通信、远程故障检测、信息安全管理、定制化数据统计和分析。

近期,智能燃气表公司秦川物联即将登陆科创板,其2018年智能燃气表销量在行业内排名第八,IC卡智能燃气表销量在行业中排名第六,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靠前地位。此次募集资金,拟投入4.09亿元用于智能燃气表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

三年净利增长三倍,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占比大增

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秦川物联是从事智能燃气表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IC卡智能燃气表、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膜式燃气表、远控智能燃气表及工商业用燃气表。

2017-2019年,秦川物联营业收入从1.61亿元增长到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3.30%;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从0.10亿元增找到0.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2.45%。根据申万宏源研究报告,秦川物联目前经营规模在行业中偏小,但营业收入增速和归母净利率增速均高于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image.png

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

这其中,2017-2019年,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分别营收为1,399万元、5,528万元、11,57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68%、27.27%、47.26%,2019年贡献了143.14%的营收增长。与此同时,IC卡智能燃气表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19%、61.88%、44.06%,占比持续下降;膜式燃气表、远控智能燃气表与工商业燃气表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57%、10.30%与8.29%,占比逐年降低。

以上更迭来自于燃气表行业正在经历的新一轮革新。以往多年,我国大部分家庭安装的是膜式燃气表,采取先用后付的模式,几乎都是安装在室内,由抄表员上门抄表,收费难、人工成本高、偷盗气无法真正实现监控,燃气公司经营成本较高。从1995年开始,各种智能燃气表逐渐面市,包括IC 卡智能燃气表、远传膜式燃气表/远控智能燃气表等。

燃气表发展历程示意图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2015年以来,阶梯气价政策逐步推广,NB-IoT、LoRa通信技术和物联网加速发展,燃气服务这一重要生活场景对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是以膜式燃气表为基表,加装物联网通讯模组后,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相应物联网通信网络实现居民燃气数据的及时收集和上传。其出现实现了实时双向数据通信,具有远程抄表、远程调价和计费、远程监控与远程报警、远程阀控、报表数据统计与输差(供气量与销售量的差额)管理等功能。

对于用户和燃气运营商而言,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意味着可以利用App、自助缴费终端、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在线充值、查询和远程管理等,且可以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定制化提供数据挖掘与报表分析功能,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之时,更加有效防范燃气使用中的安全风险。

由于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整体性能更优,将逐步对传统燃气表形成替代效应。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我国四大表中,目前智能化水品差异较大,智能电表的渗透率最高,超过 90%,而智能燃气表渗透率约 50%,仍有一半市场被传统膜式燃气表所占据,未来智能化增长潜力较大。

行业竞争加剧,综合毛利率高于同业可比均值

近年来,燃气表行业技术不断提升,传统膜式燃气表企业逐渐向智能燃气表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品售价持续下降。从整个行业来说,毛利率有所下降,2017-2019年,秦川物联同业可比公司如金卡智能、先锋电子、新天科技等,毛利率均值分别为37.31% 、35.13%及34.18% ,而秦川物联的毛利率分别为47.82%、44.42%及43.87%,仍然高于行业可比均值。

毛利率较高主要来自于秦川物联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和全流程制造能力,其核心零部件及整机均为自主设计和自主生产,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同时,售价较高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营收占比提升,也为利润增长带带了较大空间。根据招股说明书,其单价约为312元/台,高出IC卡智能燃气表60%左右。2019年,秦川物联销售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数量占总销售数量的34.9%,贡献了47.4%的毛利润。

未来,远传/远控智能燃气表、IC卡智能燃气表等的销售将会逐步减少;品质优异、智慧化程度高、满足客户需求的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是大势所趋,其能够维持较高利润空间。由此来看,秦川物联可说是先行一步。

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秦川物联的技术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机电转换误差、电子计量误差、开关阀电流等指标优于欧洲标准和日本标准,已经成为全国较多大型燃气集团的合格供应商,中国燃气、蓝天燃气、华燃长通、昆仑能源、陕西燃气等。

全流程研发投入,打造技术护城河

物联网智能燃气表集感知技术、控制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一体,通过NB-IoT或LoRa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传输,与智能燃气表综合管理软件组成物联网智能燃气表运行系统,是物联网技术在智慧燃气的典型应用,其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要求日益提升。

2017-2019年,秦川物联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8%、 8.64%、9.42% ,研发投入比稳定提升,且高于行业可比均值。截至为 2019 年 12 月 31 日,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 19.34%。

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大多以“外购基表+智能控制装置”方式进行组装制造模式不同,秦川物联对燃气表核心技术、一体化结构设计与全流程生产工艺进行多年研发投入,目前是国内少数同时具备膜式燃气表基表及智能控制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的企业之一。由此,研发周期相对较长,投入研发费用较多,与此对应的是,能够解决零配件供应链带来的质量与成本控制问题,打造长期的技术护城河。

目前,秦川物联的主要产品智能燃气表系列产品融合了机械计量、机电转换、智能阀控、电子计量、信息安全、防爆安全切断等核心技术,并围绕上述核心技术申请并获授权18项核心发明专利,共拥有92项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及1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水平达到行业较高标准。

随着智能燃气表功能不断丰富,其要求更高的通信及时性、电池电量、远程控制和安全性。对此,秦川物联开发了“低功耗通讯技术”、“无线通讯抗干扰技术”、“无线组网技术”等,解决了燃气表信息传输可靠与功耗的问题;较早进行 LoRa 通信方式的开发,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NB-IoT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也已落地,借助NB-IoT通讯模块,对海量燃气表数据进行储存和综合管理。

NB-IoT逐步规模商用,物联网智能表计应用加速

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是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覆盖广、连接多、低成本和低功耗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就以NB-IoT通信方式为主。目前,以智能燃气表、智能水表等为代表的智能表计市场是NB-IoT技术应用成熟且发展最迅速的应用场景。

从技术上来说,NB-IoT 规模商用条件正在趋于成熟。NB-IoT 标准自 2016 年提出以来,已成为低功耗广覆盖应用场景的首选技术标准。随着三大运营商大力加码 NB-IoT网络建设,目前基站总数超过 90 万个,已基本覆盖全国。芯片方面,国内厂商已经可实现自主量产;模组板块方面,供应商众多,产业环节成熟,成本有望继续下降。物联网智能燃气表价格可预期将持续下降。

政策方面,2017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等,推广或鼓励运用NB-IoT技术助力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9 年年初,市场监督管理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文,要求加强民用“三表”管理,促进智能表计升级换代。

市场需求方面,亦有望持续增长。一方面,我国天然气用气需求持续增长,但2018 年我国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仅为 7.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3%;另一方面,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燃气表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 6 -10年,需周期性地强制更新替换。2008-2017 年期间,我国销售燃气表 25,040.5 万台,将成为行业未来十年燃气表的存量替换空间。

2013-2022 年国内燃气表销量及预测

image.png

数据来源: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技术、政策、需求的全面协同向好,有望加速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的推广。秦川物联本次募集资金,就将主要投资于智能燃气表研发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各类燃气表230万只的总产能。此前,2019年度,公司各类燃气表产能合计为97.50万只。

面对新冠疫情,秦川物联受到冲击较小,且实现了正增长。2020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13.1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54.5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91%。

对于未来,秦川物联表示,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持续丰富综合管理软件对智能燃气表的管理功能;持续升级智慧燃气云平台,满足中小型燃气运营商的需求,降低其运营成本,以及智慧化管理的水平;优化综合管理软件用户终端使用功能,提供智慧化服务,为燃气运营商、燃气用户提供智慧、便捷、高效的综合信息服务。物联网时代下,已经打造起一定技术护城河、拥有全流程制造能力的秦川物联有望获得增长的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zhangjing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