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同城持续发力 多元化业务构筑坚实“护城河”

2020年07月04日 09:19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木阳

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务不断渗透,外卖、配送、跑腿等新兴业务随之诞生,这类覆盖半径短、配送即时性要求高的业务统称为“即时物流”。目前,即时配送行业已经成为中国物流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早在2016年顺丰控股(002352.SZ)就推出了同城急送服务,经过三年孵化与发展,2019年3月顺丰同城业务开始独立公司化运作,以带动新业务实现更快盈利,并于同年10月24日正式发布“顺丰同城急送”品牌。据公司历年年报数据显示,顺丰同城急送业务从2016年收入不足1亿元增长至2019年收入19.5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51.23%,且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多元化业务结构的形成,为公司构筑了坚实的竞争壁垒,也凸显了顺丰控股的长期投资价值。

即时配送迎来发展“新时代”

随着外卖O2O市场的兴起,即时物流行业迎来了首轮爆发式增长,而“新冠”疫情的到来,或将开启即时物流第二次发展“新时代”。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居民生活陷入“混乱”,物理隔绝催生了办公、医疗、教育等行业的“线上解决”,但果蔬采购、商业签约等线下需求痛点却无法在线上完成,由此催生了即时配送业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前端需求增多、消费者年龄层扩大、需求领域多元三大方面。而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一二线城市,下沉城市的需求也在增多。有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即时物流行业仍会保持30%以上的增速,市场空间巨大。

响应市场需求 多元化战略推动新业务

基于即时物流行业的新变化与巨大需求,顺丰同城在今年6月11日推出“百城计划”,在原有覆盖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即时配送业务市场渠道的下沉,为新增100多个城市的商户和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对于商户,顺丰同城急送提供了非标、品牌、时效、经济4类产品,来满足各类商户多样化的配送需求;对于用户,顺丰同城急送除了有常规的取送件之外,也提供了更全面的跑腿、帮买、帮办的服务,并投入了总计十亿的补贴和资源,给消费者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配送体验。此外,即时物流是点对点的消费场景,骑手的素质与服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好坏。为此,顺丰同城急送结合多年的即时物流经验,优化了骑手的培训和分层运营,并通过提供一定的骑手补贴,来保障消费者服务体验。以夜宵外卖为例,顺丰同城专门为夜宵外卖推出了24小时配送服务;在配送距离上能够做到覆盖全城,并且通过专业的餐箱和载具,保证夜宵的订单服务质量。多管齐下,更好地满足商户和消费者的即时物流需求。

目前顺丰同城已经覆盖了全国200多个城市,“百城计划”是对当前业务的优化与提升,未来公司将不断扩大业务辐射范围,服务更多消费者。通过不断创新,拓展产品的深度与广度;并积极整合集团的优质资源,探索“即时物流+快递”一体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新模式。

品质服务构筑品牌“护城河”

随着客户量和订单数的激增,即时配送复杂难度大幅增加,企业想服务好每一单客户,就必须在品牌、业务、运力以及运营这大四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品牌端,与外卖O2O平台起家的即时配送企业不同,顺丰同城背靠顺丰集团,顺丰集团在27年的快递物流经营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优质的服务与高效的综合运力网络使得顺丰获得了品牌溢价,为顺丰同城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力后盾。在业务端,顺丰同城在B端建立起包括品牌、时效和经济三挡标准化产品,以及为C端用户提供帮我送、帮我买、帮我办的全产品体系。此外,顺丰同城急送通过为餐饮、商超、生鲜、服装等不同行业的众多头部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定制化配送服务,抢占市场先机。在运力端,顺丰同城融合驻点运力、商圈运力、全城运力,能够近乎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另外,顺丰同城定位于“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第三方运力模式,相比平台运力,能够打破平台、商圈的限制,使商户获得远距离跨区配送服务,而且没有抽成抽点,公司能够以更低的单票配送成本为线下商户服务,这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运营端,公司以自有的智能融合调度系统为核心,依托“业务中台+配送中台+运力中台”系统架构,处理海量数据,合理调度运力的同时网络效率整体提升。

疫情期间,顺丰是国内少数一直正常运营的快递物流公司之一,“不打烊”式的陪伴让消费者倍感安心与温暖。目前,顺丰同城急送的服务不仅涵盖了餐食茶饮、蔬果生鲜、商超便利、蛋糕鲜花、医药用品等常规生活场景,还涵盖了政务、服装、汽配、奢侈品等特殊场景。多场景、定制化、人性化的贴心服务,加之品牌溢价、运力融合、第三方定位、全链运营网络,构筑顺丰同城急送经营“护城河”,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获得提升。


责任编辑:zhangjing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