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认定慢牛正在形成(附图)——专访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2020年07月08日 13:28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李健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仅两个交易日后,上证指数便出现连续6个交易日、幅度达6.37%的下跌,年初开始的慢牛遇到了“牛回头”。

对此,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接受了《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认为:“慢牛是非常慢的,其中会遇到很多波折,但整体走势是向上的,不能因为短期市场调整就失去信心。”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化的趋势和资本市场逐渐完善的制度,是股市长期走牛的深厚基础。“随着注册制的推进,中国股市整体ROE是会提升的。”

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再放松

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的态度表现为“欢欣鼓舞”,GDP增速、消费、PMI、社融等数据都表现为超过预期。不过,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未来政策的隐忧:若一季度经济超预期,后续的货币政策是否会表现为收紧?

对此,李迅雷认为不必担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会维持相对宽松,“我们不能期望政策会过多的放水,但应该也不会更加地收紧。原因在于中国目前还处在‘紧信用’的环境当中,市场利率尤其是民间融资成本依然站在高位,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如果大批企业关停,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会是个损害。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水位’提高到正常水平,以缩小信用利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另外,李迅雷提到,金融系统内的流动性还在较低水平,2015年开始的金融供给侧改革,至今持续了3年多,目前表外融资大幅下降,远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同时,表内业务也没有明显扩张,金融体系内总体货币供应水平相对偏紧。另外,还要注意2018年爆发的股权质押危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我判断,下半年货币政策还有很大概率会再次放松。核心是要维持一个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1.信用利差

数据来自Wind

图2.利率

数据来自Wind

图3.公开市场操作

数据来自Wind

注册制带来A股整体ROE上行

在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中高速发展,但股市却牛短熊长。而纵观美国过去200多年的资本市场历史,在美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美股走出了10年长牛。

对于这种差别的原因,李迅雷认为其核心在于美国实行了严格的退市制度,而中国没有。“在美国市场中,大公司权重大,拉动指数上涨;相当对的中小公司被退市,但因为经营不善,估值相对较低,对指数影响较小,故总体上使得指数长期上行。而中国是好公司、坏公司都在一个锅里搅稠稀,指数10年不涨就不奇怪了。所以需要通过以信息披露为前提、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注册制,通过优胜劣汰,将优质公司留在市场中,中国趋势整体的ROE才能提升,股市也可以实现长期慢牛走势。”

日前,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领导人提到:下一步,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改革开始啃“硬骨头”,会有更多实质性的利好落地。

在结构化进程中寻找大机会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李迅雷认为将进入一个以“存量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经济增速下行加上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使得我国经济的周期性越来越弱,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也将带来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经济总量向都市圈集中、新旧动能转换导致出现行业和企业的结构分化等现象。

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也在结构。“A股市场反映了存量经济格局下的分化现象以及大企业的优势和机会,短期看不明显,拉长时间看很明显。如中证100指数截至4月26日是4154点,2015年的高点是4807点,如果算上分红,甚至已经创了历史新高。但反观中证1000,4月26日为5899点,2015年最高达到15086多点,因为该指数所包含的中小市值股票分红率极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1000只股票在过去4年间平均跌了60%。未来,更少的企业会获得更多的业内利润份额,更好的A股企业在总市值中占比会更大。”李迅雷说。

在他看来,认为未来龙头公司指数大概率会跑赢中小企业指数。龙头企业的估值也还有提升空间,从PE上看,A股前500家绩优公司的估值中位数为16倍左右,对应美国相同条件的上市企业在18-19倍之间,总体上A股的的绩优公司很有优势。

“中国股市长期以来是一个散户市场,散户喜欢听故事,不喜欢讲估值。像银行股市值较大,没有题材,估值相对偏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平稳风险可控,故未来或有可观的上升空间。”李迅雷说。“我之前提出过一个‘确定性溢价’概念,是指未来业绩确定,也几乎不可能出现盈利大幅下滑的公司,估值可以给得更高一点。事实上,美国的绩优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估值水平还在提升,中国头部公司,包括消费类、银行保险类等,未来还有估值提升的空间。”

责任编辑:zhangjing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