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有望成真,散户的福音还是收割机?

2020年06月02日 13:21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俊鸣

特约 | 张俊鸣

暌违25年,“T+0”交易机制有望重回A股舞台,近期上交所在官网刊文指出,“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制度”,科创板可望成为这一改革的试验田。在“T+0”改成“T+1”的25年间,每逢市场行情低迷,实施“T+0”以活跃市场交投的呼声便会出现,但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去年科创板推出的时候一度也有实施“T+0”试点的呼吁,最终仍然是功败垂成。如今,上交所公开表态“研究引入”,而且提到了“T+0”的模式是“单次”而非“无限次”,显然“T+0”已经从以往的讨论和孕育阶段,逐渐进入了酝酿阶段。笔者认为,“T+0”在赋予投资者更多交易选择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增加短期交易冲动的出现,甚至客观上会加快“去散户化”的市场趋势。

渐进改革:首提单次“T+0”

从上交所官网的文章来看,目前T+0尚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实施的时间表,但和以往停留在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和媒体呼吁的情况明显不同,目前已经上升到交易所的层面,显示T+0的恢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并有望在未来合适的时机推出。甚至可以推测,在上交所已经着手研究的同时,深交所不排除也有类似的动作,未来在创业板实施注册制之后跟进也是合理的选择。

尽管未来实施T+0希望较大,但从上交所的表态来看,明显不是恢复到25年前的“无限次”的T+0交易机制,而限定在每天一次的单次T+0,其中透露出明显的“渐进改革”的意味。不限次数的T+0交易,在90年代初实施出现过度投机的弊端,后来在权证、可转债等品种的交易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因此管理层的态度谨慎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之下,每日单次“T+0”重点放在让投资者日内纠错,或者让市场资金针对大涨大跌进行反向交易。如果维持目前的涨跌停板制度,实施日内单次T+0之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股价的大幅波动。比如,某只股票在平开之后如果向涨停板发起冲击,过程中随时可能遭遇日内获利盘的打压,增加封板难度,对涨跌幅限制达20%的科创板来说尤其如此,日内波动增加有望取代连续涨停推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股价大涨带来的泡沫积聚。

科创板有望迎改革红利

另一方面,上交所提及研究T+0的文章,是放在科创板内容的部分,不难看出未来科创板成为试点T+0重启的概率较大。由于科创板存在50万元市值的开通门槛,事实上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将被排除在T+0重启的试点外,无形中为T+0设置了资金门槛。从境外实施T+0的规定来看,美国股市规定账户市值2.5万美元以上才可进行T+0,日本股市则规定每日最多一次T+0,如果在科创板试点T+0相当于参考美、日股市的规定而衍生出中国特色的T+0试点,其中的“改革红利”对科创板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T+0能够活跃市场交投已经是市场的共识,虽然说增强流动性的程度多少和各个市场的投资者构成相关,但对市场成交的增加无疑是正面加分的。在流动性增强的情况下,同样基本面的公司可望吸引更多资金的关注,估值水平将得到提升。比如此前死水一潭的新三板,在大幅下修合格投资者开通门槛之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改善流动性,整体估值水平和股价同步出现提升。而从90年代初沪深两市实施T+0的不同时间来看,率先实施T+0的沪市波段涨幅也明显超过同期深市。1992年12月到1993年2月,上证指数从实施T+0之前的732点最高上升到1558点,波段涨幅超过112%;而同期深圳成指从2134点上升到3422点,涨幅60%出头,仅为同期沪指的一半多。如果未来科创板率先实施T+0,对板块整体活跃度的阶段性提升将有明显帮助。而沪市主板及深市中和科创板行业接近的公司,则有可能出现相对科创板的弱势,资金腾挪带来的“跷跷板”效应值得投资者未雨绸缪。

图1 沪市实施T+0之后,沪深两市走势对比

(1992.10-1993.05)

“去散户化”与克制交易冲动

尽管T+0的实施在短期之内可望提升市场流动性,但由此成为“牛市发动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从90年代实施T+0的情况来看,上证指数在沪市率先实施T+0之后,出现短期翻倍的行情,但将市场走势完全归因于T+0的实施显然有失偏颇。反例就是,1993年11月深市追随沪市实施T+0之后,并未有效提振市场走势,反而继续从“熊腰”向下沉沦,腰斩过半。很明显,T+0可以活跃市场短期走势,对券商也会产生手续费增收的利好,但并不能改变市场整体运行趋势,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才是股市走高的核心基础。

T+0不会直接创造增量资金,但多少会增加市场交易频率,让个人投资者产生更多的交易冲动。在胜率本来就比机构投资者低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增加交易频率实际上也增加了亏损的概率,客观上加速了“去散户化”的趋势。因此,在没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在未来实施T+0之后,还是需要克制交易冲动,慎用这一工具。不过,T+0势必衍生出对“交易条件单”的需求,如果相关券商和软件提供商有爆款出现,也有望因此吸引开户交易带动业绩成长,其中蕴藏的机会值得投资者密切关注。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