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北京云一资产叶桦: 整体仓位提升 加仓基础消费类股票

2020年04月10日 09:54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林伟萍

国家应对疫情的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我们对于市场恢复的信心,因此,我们在低点进行了调仓,提高了基础消费类股票的仓位,也提升了整体的仓位。

我是从2007年开始投资生涯的,那个时候还在读本科。工作后,我首先在一级市场摸爬滚打了数年,主要专注于科技类企业的投资,后来转向二级市场,因此,我在投资中较为注重对于行业以及企业基本面的分析,以及对企业实际价值的判断,持股周期通常较长,属于“长线投资者”。

2020年春节前,我们的仓位水平大概在五成,由于之前几个月也主要集中投资于科技类股票,浮盈也相当可观,但由于无法估计疫情的影响,降低了一些仓位。从结果看,我们仍然低估了疫情的影响。当然,过年期间国家的一系列举措提升了我们对于市场恢复的信心,经过对形势的判断,我们在低点进行了调仓,提高了基础消费类股票的仓位,也提升了整体的仓位。

在我看来,此次全球市场剧烈调整从诱因乃至本质都与前几次有着比较大的区别。1998年、2008年及2015年实质上都是由杠杆带来的市场危机,底层资产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或杠杆的水源被断掉,引发出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从此次来看,无论是新冠以及石油战只是对于市场情绪的诱因,经过美股所谓十年牛市,市场的观望待遇愈发强烈,特别是由于近十年所谓被动投资的盛行,一旦市场情绪出现波动,大量资金出逃引发的连锁反应使得美股的暴跌在所难免。

从疫情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国外的疫情与国内全国的疫情周期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较,国外的疫情实际上目前处于武汉全面爆发的阶段,病例大量爆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护大量感染,整体体系处于崩溃边缘。而不同的是,武汉只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中国拥有大量的可调动资源应对极端情况,而国外的单一国家很难做到这一点。悲观地来讲,从全球来看,所谓“群体免疫”并非不可能的事件,与新冠共存也许是我们最后的选择。随着疫苗及药物的研发,对于易感人群与重症患者进行免疫或治疗,对于轻症及无症状患者进行一般观察或许是最好的解决路径,2020年四季度也许是我们所期待的拐点。

目前来看,经济衰退已经是必然的结果,重要的是机构以及投资者对于经济衰退的判断,是将这次事件定义为“黑天鹅”,还是“灰犀牛”。我个人认为,这次仍属于偶发性事件,虽然过程可能很惨烈,但对结果无需过分悲观,2021年经济的反弹是极大概率的事件。美国的快速大跌主要还是市场情绪引起的,因此可以看到来得快、去得也快,拉平三月来看,其实跌幅并不大,虽然后面仍会出现这种暴涨暴跌的情况,但从全年来看,我判断市场并不会大幅下行。

作为全球从疫情中恢复最快的国家,中国政府可以打的牌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基建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个人看来,由于2020本身就是“十三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大量的基建投入已经处于尾声,如果盲目地为了保“6”的目标进行大量超前的基建投资,反而会打乱整体计划。而今年为了对冲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减税降费必定会进入新的层级,财政收入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大量的基建投入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的负担,反而会触发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市场的底部从来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阶段,我认为目前A股及H股仍处于周期性底部。这次新冠一定程度属于偶发性的事件,对于经济基本面逻辑的影响有限,科技驱动以及消费驱动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因此我也会主要选择这两类标的进行配置。一方面是有一定业绩支持的,另一方面是确实有自身核心技术,同时市场天花板高的企业。另外,虽然从整体看来,A股目前估值水平低于美股,但这主要是由于指数中标的行业结构所带来的,A股的比价优势相对有限,同时人民币相对流通性仍然较差,外资投资于A股途径较为有限,吸引外资仍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