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不等于爆款收益 抱团科技股需防踩踏风险

2020年03月02日 11:13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桔

春节过后,内地公募基金的发行热度直达沸点:本周一开始发行的交银创新领航和国泰蓝筹精选混合均一日售罄。根据不完全统计,节后日光新基的数量已经超过10只;与此同时,节后新权益基金的募资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若从年初算起,2020年以来权益基金的募集规模已达2000亿。

一时之间,公募基金似乎进入了史上最好的发行时段,爆款基金几乎成为每家基金公司的标配。爆款基金中,科技主题基金更抢眼,限额发行、比例配售的场景一再出现。基金发行空前火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过去的三天一爆款演变成极致的四天六爆款。之所以爆款产品叠出,作者采访得到的答案是:一方面去年公募赚钱效应下导致的居民储蓄搬家效应;另一方面更是银行或机构资金的委外需求。在央行不断释放流动性和中小企业放贷风险升高的大背景下,基金投资看似是一个较为安全合理的出口,但业内对爆款产品数量急速增长不无担忧。

科技主题类爆款井喷留隐患

从新成立的基金公告来看,最近一周(2月17日-2月21日)共正式成立了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睿远均衡价值、交银瑞思、易方达研究精选、永赢科技驱动等基金皆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合计成立规模达600亿;同时当周共诞生了5只日光基,且上周正式发行的权益类基金达到了10只。与此同时,2月最后一周仍有多达21只产品上档发行,权益类占据11只,限售6只,其中具备成为爆款产品潜质的不在少数。

那么,怎样的产品才是爆款呢?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杨晗对《证券市场周刊》表示,爆款基金往往会出现限额限售的情况,且最终募集规模大、时间短。爆款基金的产生条件,通常包括天时(行情好)、地利(销售渠道给力)、人和 (基金经理过往业绩优秀)。“此外,业绩较好的老基金通过持续营销规模突然放出巨量,也应被称为爆款基金。”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如是补充。

那么,爆款基金的收益能力如何?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历史上看,爆款基金成立的第一年仅有不到1/2的爆款取得正收益,且第一年平均回报仅为4.97%,业绩分化较大。但从长期业绩角度,有超过80%成立10年以上的爆款产品取得正收益。不过总体来看,募集规模越大的基金获得的累计回报率和年化回报率较低。

具体就2020年最新一批爆款产品大多在发行时会突出“限额、配售”等字样,同时,新发产品对基金经理会有包装,例如本周作者的邮箱中就收到了一封华泰柏瑞基金新品的推荐邮件,标题就有“华尔街大咖归国首只新基金即将发售”,在邮件对拟任基金经理的介绍中,此君只是曾经在华尔街工作12年,但是却没有提及他所管理过的产品的长、中、短期业绩。

此外,据《证券市场周刊》作者统计,在截至2月24日今年以来一日售罄的主题基金中,科技主题类的基金就有8只之多,占比超过一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去年公募重配科技板块大获成功;另一方面是创业板近期叠创新高,其中以半导体、芯片、5G等为代表的科技股持续走强,公募掀起了一阵掘金科技板块的风潮,据悉后续还有更多的科技主题基金已在路上。

当然,某种程度上,科技股的持续飙升也有公募合力驱动的功劳。天风证券研报指出,此前成立的新基金在2月份的建仓,推动了市场尤其是科技股的上涨。我们以统计基金四季报中持有量最大的一只科技股亿联网络来看,公募基金的持股占比达到了34.99%,持股市值约为25亿元,而该基金的流通市值也不过161亿元;可以说在节后该股将近26%的涨幅中,公募基金攻不可没。

但现有科技股中具有硬核实力的公司尚在少数,目前的行情更多还是资金与概念叠加的双轨驱动,在估值推升的过程中,随着泡沫成分的积累,公募的抱团势必早晚会分化,因此后进场的科技主题类基金面临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大。而内地公募史上爆款基金表现乏力的例子也有不少。爱方财富总经理庄正表示,2007年3月5日中海基金成立了中海能源策略混合,该基金的成立规模达到97亿元,在当时也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基金了,但此后的较长时间该基金表现较为平庸,最新年化收益不到1%,成立大约13年的净值增长率仅约为10.19%,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62%。

规模臃肿投资或遇难题

除对产品主题趋同化担忧外,多只爆款基金的规模过于臃肿则是另一个遭到诟病的地方。在开年以来成立的爆款基金中,就规模可以分为有限售和无限售的两种,而前者的代表就是睿远均衡价值和刘格菘的广发科技先锋,最终比例配售的结果,两者成立的份额也分别达到59.65亿和79.10亿;而后者的代表则是一日卖光的易方达研究精选和汇添富大盘核心资产,两只新品最终的募集份额都突破百亿。

其实,资金对于权益类产品的配置热度早在去年就已升温,统计显示,2019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募集的平均规模是10.46亿份,2019年下半年的平均募集规模17.25亿份,而今年以来的平均首发规模骤增至26.32亿份。但是,规模是超额收益的敌人:从权益类公募的历史上看,产品募集规模越大,其获得高收益的概率则较低。

以去年的公募状元刘格菘为例,他所掌舵的广发双擎升级最终问鼎年度状元。但是这只产品成立于2018年的11月2日,彼时成立时的份额仅约为2.48亿,基本为踩线成立;此后,基金的规模也随着基金的业绩来了一次彻底的V型反转,基金的规模一度跌到3500万一线,但此后随着重仓科技股所带来的净值飞升,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万德显示去年末的最新规模已经达到68.73亿,目前产品暂停了大额申购。而同样暂停大额申购的还包括了多只去年业绩优异的基金,包括华安媒体互联网、银河创新成长、交银成长30等等。毕竟,如果大额资金没有限制的进入会摊薄老基民的利益,同时可能在净值出现回撤时导致基金季度净利润为负;另一方面,基金经理调仓换股的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对比去年年终的绩优基金,就本年新成立的爆款产品而言,产品规模的数倍增长则加大了操盘难度。仍然以状元刘格菘为例,去年同期他所管理的几个产品合计规模大约为20亿左右,但如今他管理的产品大约已经在400亿~500亿的水平了,投资的难度将数倍于从前。根据作者的调查了解,实际部分基金经理私下并不情愿产品募到集天文数字,因此会主动要求给新发产品限额;但是,公募发行渠道是强势一方,出于利益考虑,他们基本都不愿意给产品限额,因此形成了经年累月难以化解的矛盾点。

此外,由于爆款产品的基金经理并非都有过管理超大规模产品的经验,因此如何操作爆款新品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根据《证券市场周刊》作者的统计,在去年年终权益10强产品的基金经理中,只有刘格菘和胡宜斌是相对在基金经理岗位任职时间相对较长的掌舵人,其余基金经理相对经验欠丰;对比来看,2020年新成立的一批爆款基金情况较好,其中冯波、王栩等几位都有着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岗位从业经验。

但是,他们所碰到的新问题是,相比最新掌舵的爆款,此前他们管理过的产品规模则显得袖珍很多。

“统计显示,成立满10年、基金规模首发规模超过100亿、基金年化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基金仅有南方绩优成长混合一只。但分析该基金的业绩增长,发现它明显超越指数的那一段时间也就是2017年初至今。所以对于规模较大的新发基金要想获得较好的业绩,控制仓位,也就是控制对二级市场的投资规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市场热度比较高的时候,很多在牛市发行的基金可能因为长期不建仓、少建仓而同类排名前列的。”庄正强调指出。

“抱团”操作需提防踩踏风险

2月28日,受外盘市场影响,A股再次大幅下挫,创业板也不能幸免,公募基金的日行情更是“哀鸿遍野”。

这也给锁定科技板块预定爆款的基金公司敲响了警钟,如此背景下,也对后来的同类型爆款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建仓的节奏和股票仓位比例的把握。新基金可以利用封闭期的机会不急于建仓,耐心等待板块估值调整到位;其次是对科技板块的子行业进行合理的筛选,结合目前正在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选择已经有一定业绩释放的公司长期持有,毕竟板块未来的投资逻辑还是要落到产业趋势、公司竞争力和业绩上来。

综合《证券市场周刊》采访,多位业内人士担心过热的科技板块一旦出现较大调整,对公募基金而言,急有可能会出现踩踏风险。曾几何时,对于一些小盘股,基金经理的选择会比较谨慎。但随着去年以来科技类股票的“平步青云”,业内这一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逐渐被打破,毕竟科技板块的财富效应明显;但随着泡沫越吹越大,踩踏的风险确实客观存在。

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建议:“我觉得即使回调也不应该调整新发基金的配置结构,既然新发基金定位创新科技,因为怕调整而改变配置是不可取的,可以适当降低仓位或者选择科技股中业绩确定性相对更强的品种。”

接受《证券市场周刊》作者书面采访时,国联安科创三年拟任基金经理潘明则明确指出,没有硬核科技的互联网创新就像沙滩上的城堡,而半导体是硬核科技的核心已是市场的共识。科创板中的半导体设备和办公软件龙头具有比较高的长期配置价值。新的计算机投资主线尚不明朗,包括法定数字货币,但国产化依然有可持续性。半导体还是主战场,后续也会积极参与传媒和新能源等其他活跃战场。■


责任编辑:zj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