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 科迪乳业爆雷征兆早已暗藏

2020年01月20日 09:1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周月明

科迪乳业不仅有“存贷双高”的异常财务状况,且此前公司以及控股股东多次被传出现资金危机,而上市公司的17亿货币资金不翼而飞恰恰证明这种传言的真实性。目前,公司正处在证监会立案调查中。

2019年对于科迪乳业来说是“至暗年”,在7月初刚刚完成分红2000万元后不久,且账上还有17亿货币资金的背景下,却陆续爆出拖欠奶农款、拖欠员工工资和差旅费等各种新闻,为此,交易所也下发了问询函,询问“公司在账面货币资金充裕的情况下,未能偿还奶农货款的原因;财务报表日后,公司货币资金是否存在被控股股东或其关联人挪用的情形……”虽然公司对于交易所的问询予以一定回复,并表示“正在接受监管机构调查,该问题以调查结果为准,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科迪乳业走到被问询调查这一步的?其17亿货币资金消失背后到底有何秘密?

财务数据早显异常征兆

科迪乳业是于2015年登陆A股的,就公司发展史来看,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年至2008年。这一阶段,科迪乳业起步并不顺利,很多时候需要靠大股东科迪集团旗下另一重磅企业科迪速冻来提供资金支持。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2017年。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严重打击众多乳企之时,科迪乳业因其奶牛养殖场模式反而受到众人认可,获得了发展契机。当然,这一阶段虽然实现扭亏为盈,但业绩增长还是非常平淡的,只是在2017年才突然爆发,营收实现12.39亿元,同比增长53.9%;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41.56%。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今。先是2018年营收、净利就开始双双失速,营收增速下滑至3.74%,净利润增速下滑至1.92%。紧接着在2019年下半年突然连环爆雷:先有科迪乳业员工、奶农上门讨债的视频在网上不断流出;后紧接着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挫70.90%,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亏损4679.8万元,同比下滑208.11%;有两名独立董事对半年报和三季度出具了“不保真”意见。

从科迪乳业的几个发展阶段来看,有两个年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业绩突然暴增的2017年;二是业绩突然变脸的2018年。表面上看,这两年经营情况与2019年科迪乳业的爆雷似无直接联系,可实际上或分析这两年经营情况,可发现2019年的连续爆雷恰恰与前两年的经营密切相关。

分析科迪乳业在2017年进入经营业绩的“高光时刻”的原因,可发现这与其2016年就开始推出的透明包装“原生纯牛奶”(俗称“小白奶”)有关,这款产品因包装新颖曾红极一时,成为“奶界”网红,并在2017年成功帮助科迪乳业在非传统销售区业绩猛增678%。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一良好的势头并没维持多少时间,进入2018年后,经营业绩便迅速变脸。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对科迪乳业经销模式的质疑声音,因为科迪乳业向来坚持渠道下沉的政策,采取“一县一商”的模式,令经销队伍庞大,但这一模式也导致了经销商之间激烈的竞争,互相倾轧、大打价格战的情况时有发生,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在这两年中,最让人奇怪的是,在科迪乳业2018年经营业绩变脸时,其货币资金却得到显著增加。据财报,2018年末的货币资金达到了16.72亿元,增长76%,而在2017年业绩大增之年,其货币资金反向下滑了8%,由2016年末的10.34亿元下滑至2017年末的9.49亿元。要知道的是,货币资金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在周转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若经营状况显著提高,货币资金提升是可以理解的,但若经营状况不佳,货币资金反而大幅增长,这就有点让人疑问了?怀疑这部分资金增长的理由是否合理。

在2018年年报中,科迪乳业解释其货币资金大幅增长是由于“公司经营活动(本期应收款项减少、预收款项增加、应付款项增加及本年利润等)增加现金4.5亿元,投资活动(本期处置非流动资产收益)增加现金1564万元,筹资活动(本期银行借款)增加现金2.57亿元所致。”由此看出,2018年科迪乳业货币资金增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银行借款的增多,并不全因为经营资金增加。如此解释又引来另一个疑问,公司为何要借款增多货币资金?要知道,如果去除这2.57亿元的借款,公司货币资金还有约14个亿,并不少,即使是业绩增长最好的2017年,货币资金总额也仅为9.5亿元,而2018年业绩规模跟2017年差不多,按理说,14个亿是足以覆盖日常经营需要的。然而,上市公司在这一情况下还需借款“增肥”货币资金,如此举措是否意味着公司当时已出现缺钱征兆,或者意味着经营产生的货币资金并没账面显示的那么多?

事实上,之后科迪乳业的货币资金也确实出现问题,在爆雷事件之后,管理层最终承认这笔17亿元的货币资金并不在上市公司手中。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财报,其货币资金大量“蒸发”,仅剩2720.3万元,而其他应收款这一项目突然猛增了19.65亿元,如此变化意味着货币资金或早已被挪用,而挪用方最大可能是其第一大股东科迪集团。

大股东跨界“折腾”导致资金紧缺

那么科迪集团为何要急着挪用这么一大笔钱呢?从科迪集团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或许与其跨界扩张急于“多面开花”有很大关系。自2016年开始,科迪集团就忙着在河南、山东等地开便利店,数量高达800多家,除此之外,其还做起了科迪天然深泉水,斥巨资在黑龙江搞了一个科迪100万吨大豆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看上去谁都不挨谁,且很多都是长期投入才能产生回报,这样一折腾,科迪集团难免资金不够用了。

除此之外,科迪集团旗下的另一核心资产科迪速冻也面临危机,早期科迪速冻曾支撑了整个科迪集团,充当“血包”的角色,但给别人输血的同时,科迪速冻并没有及时“补血”,科迪集团常年想搞跨界,原本应该集中在速冻产业的资源被分散,与此同时,三全食品等竞争对手愈发强势,使得科迪速冻逐渐衰落。目前,科迪速冻已大面积停产,这令科迪集团遭受重创。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科迪乳业难免就要被当做“现金奶牛”,不仅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接近100%被质押换取资金,账上的钱还要被挪用。此外,2018年5月,科迪集团曾经还想让科迪乳业高溢价把科迪速冻收购过去,但因质疑声太多最终作罢。

存货数据有明显矛盾

除了上述资金上的问题,若仔细分析科迪乳业2017年和2018年存货的相关数据,也能发现其中有异常,而这些异常基本反映出公司在2019年出现爆雷不是无缘无故的。

财报中,科迪乳业2017年和2018年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9465万元和1.23亿元,占总采购金额比例分别为12.29%、13.74%。由此可以推算出科迪乳业同期采购总金额,分别为7.7亿元、8.94亿元。

此外,科迪乳业还披露了营业成本中高温奶和低温奶的直接材料金额,2017年和2018年这两者总和分别为7.7亿元和8.1亿元,同期营业成本为9.2亿元和9.7亿元,由此推算直接材料占营业成本比例大约为84%和84%。

将原材料采购金额与营业成本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相减,2017年和2018年差额分别为-26万元和8157万元,这意味着,2017年科迪乳业存货中包含原材料应该大体不变,仅减少约26万元,而2018年存货原材料应该增加8157万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存货中几乎各项目都要比2016年要多,但是未使用的原材料就比2016年新增了558万元,更别提新增的库存商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了。而2018年数据矛盾更为明显,存货总账面价值才总共7699万元,根本不可能新增8000多万元,这一明显数据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就需要公司进一步解释了。■

责任编辑:ls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