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家!快速扩容的A股是否会“港股化”?

2020年09月22日 18:17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张俊鸣

作者 | 张俊鸣

目前,A股上市公司家数已经突破4000家整数关口。时隔不到四年,A股市场再度实现千家上市公司级别的跃升,堪称A股新的里程碑事件。相比此前上市公司家数突破1000家、2000家和3000家的时间,本次突破4000家的时间大幅缩短。

不过,在上市公司家数快速扩容的同时,近期一些新股上市之后的表现却不如投资者预期强劲,反而有部分公司在上市数日后股价就快速破发,令参与其中的投资者难掩失望。快速扩容的A股是否会出现“港股化”现象?笔者认为短期内可能性不大,但无论是打新还是炒新,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老经验将逐步失灵,对投资者的考验也将越来越多。

“超级扩容”之后市场将逐步进入新平衡

A股上市公司家数突破1000家和2000家分别都用了10年的时间,突破3000家的时间缩短到6年,而此次突破4000家的时间进一步缩短到不足4年,显然A股扩容正在加速进行中。尤其是今年新上市的公司超过250家,年内多次出现10只以上新股发行的“超级打新周”。

稍有经验的老股民都知道,在以往核准制的上市条件中,曾经有多次新股IPO暂停的情况,新股融资被视为市场低迷的重要原因。不过,2018年以后情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当年即使大盘一路下探,但新股发行及上市一直没有中止,反而是在当年年底科创板建设被正式提出并在2019年成功推出。显然,管理层已经不再把新股发行视为行情低迷的重要原因,而是放手让市场自行调节。在市场化更进一步的注册制之下,新股IPO更有望按照市场自身承受能力的节奏来进行。

“超级扩容”看似来势汹汹,但在融资方和投资者的充分博弈之下,必将形成新的平衡。对融资方来说,希望发行价越高越好,但在多只新股同时密集发行竞争资金的情况下,只能“先求有再求好”,降价以求;而投资者在有了更多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适度压价为将来上市之后带来更大获利空间也是正常的选择。因此,“超级扩容”不见得对投资者不利,反而有助于减少因为新股稀缺性而导致高价发行的可能,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因此,“超级扩容”只是阶段性现象,为了融资和投资逐步达成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结果。近期就有科创板公司募集资金仅有七千多万,发行价被压到2元多,对应估值也低于同行业已上市公司,已经逐步接近了投融资的平衡点。未来,如果有公司因为发行价不理想而寻求更好的发行时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样的平衡点到来之后,“超级扩容”将成为历史名词。

打新、炒新都要更上心

在新股发行平衡点的过程中,以往A股习以为常的一些现象,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比如,持续多年的“新股不败”现象,随着新股稀缺性的不再,以及集中上市导致炒新火力的分散,出现上市首日破发的现象将不再稀奇。事实上,在2011年-2012年,A股就有不少公司一上市就破发,而且幅度还不小,前不久遭遇“面值退市”的华锐风电正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而当时上市的新股上市开盘价都成为接下来十年难以突破的高价区,如果打新中签之后稍有犹豫,不但利润可能大幅缩水,就连本金也有可能受到波及产生损失。

炒新的道理也接近,在巨量新股上市稀释之后,炒新的活跃资金势必因为分散而相对减少,加上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停,炒作的持续性大幅下降,一步到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可以预见,未来新股和老股的差别将逐渐减少,有涨有跌将成为新股的新常态。从近期新股的走势来看,上市之后一路震荡下行并不少见,就连一些发行市盈率不高、股本较小的新股经常呈疲软走势,炒新的难度与日俱增。对讲究长线持有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打新的或有收益目标需要适度调低,在对基本面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不必有过高的目标,上市之后尽快逢高出脱是对待大部分个股的正确选择。而炒新的难度比打新中签卖出更大,如果没有显著低估的状况,参与炒新需要更谨慎,等待上市半年之后的“冷静期”走稳再择机参与也不迟。

“港股化”可能性小,个股分化难免

在打新和炒新难度都变大的情况下,A股会不会出现低估值遍地的“港股化”现象?笔者认为短期内可能性不大。和港股市场高度国际化、资金来源于全球各地不同,A股的资金供应主要还来自中国大陆内部,而境内许多资金投资渠道整体比较缺乏,A股市场只要自身有一定的活跃度,便可以吸引这些境内资金的参与,为市场提供充沛的流动性。因此,尽管新股扩容会分散流动性,但基于A股庞大的投资者群体,整体流动性有望保持比较充裕的水平,“港股化”之下的超低估值情况距离A股依然十分遥远。

另一方面,在市场快速扩容的情况下,中小型公司的辨识度降低,对投资者来说选择这些情况不明的公司进行投资,倒不如锁定知名的优质公司股票作为底仓,再来参与新股的市值配售,以此增厚持股收益。在个股分化的过程中,“辨识度”将成为上市公司获得流动性多寡支持的关键所在,投资者对这一“注意力经济”产生的重大效应,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

【红刊招聘季 正式启动!】

金九银十,你是否在寻求一份干货满满的优质offer?是否在寻求一个能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

证券市场周刊诚招证券新闻作者、高级推广运营,邀你一同深入价值投资领域,与投资大师面对面!详情可私信聊

责任编辑:qzy

免责声明:证券市场周刊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网站所示信息出于传播之目的,不代表证券市场周刊观点,亦无法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证券市场周刊》All Right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4238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187号